奖励名称: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授予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
奖励等级:青年成果奖
奖项类别:著作
出版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主要作者:叶晓锋
成果简介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语音演变类型学视野中的上古汉语同源词(一)
第三章语音演变类型学视野中的上古汉语同源词(二)
第四章 上古楚语中的南亚语成分
第五章 从语言接触角度看部分上古中国语词的语源
第六章 《左传》“民不易物,惟德繄物”解
第七章 甲骨文中的它以及现代方言遗留形式
第八章 上古中国的牺尊
第九章、凤凰的语源
第十章 陛下考
第十一章 上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所”与现代方言中“啥”
第十二章 早期中国“风”病观念语源探究
第十三章 《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新解
主要内容
本书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及语音演变类型学为基础,对上古汉语中的同源词进行了新的探索。
根据语音演变规则mi>ni,本书探讨了上古汉语中的“日”“人”“鸟”“儿”等读音,认为这些语词上古声母是m-,这和周边亲属语言构成了非常整齐的对应。
根据这一音变规则,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一些古典文献的经典概念。
比如“弱水”这个语词几乎众所周知。但是其实背后信息量可能非常大。根据《辞源》,中国历史文献中至少有八条河流被称为“弱水”。这些“弱水”有一个特征都是分布在北方临近阿尔泰民族地区。这就说明“弱水”不像一个专名。而且辛树帜等学者已经指出,一般上古文献中的河流名称,可以单称水名,也可以加“水”,如“汉水”可以称“汉”也可以称“汉水”。但是“弱水”从来不能单称“弱”。这从汉语本身看非常奇怪,如果从语言接触角度来看,这是借词的常见特征。如英语beer,在语音上对音吴语读音“啤”,为了方便中国人理解,在“啤”后面会加一个类别词“酒”。在学习古文字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传世本《老子》中的“微妙玄通”在郭店简《老子》中写作“非溺玄达”。古文字中“弱”和“溺”经常同形。可见“妙”(上古音为明母霄部*mio)对应“溺”或“弱”(上古音为日母药部*njog)。这说明这两者本来语音极为接近。霄部和药部阴入对转,语音非常接近,但是声母上明母*m和日母*nj如果差别比较大,根据一般的音韵学常识比较难解释,但是如果从音变演变类型学角度,就很好解释。mj>nj是很常见的单向音变,也就是反过来nj演变为mj非常罕见,那就可以确定“弱”原来的读音可能为*mjog,和阿尔泰语muku“河、水”读音非常接近。因为阿尔泰语地区称呼“河、水”的语词汉人听起来像“弱”,但是由于没有语言背景,单个“弱”不好理解,于是汉人又在“弱”后面又加了“水”。这比较符合汉语的习惯。构词原理和现代借词“啤酒”是一样的。从“弱水”这个语词也可以看出,在上古早期,华夏民族可能已经和阿尔泰民族有了族群互动。
“凤凰”和“孔雀”(也称“孔鸟”)也是上古中国的经典意象。凤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孔雀。很多年我在学习南亚语的时候,发现南亚语称孔雀为khong,孔雀汉代也叫孔鸟是热带鸟类,南亚语一般分布在东南亚,地处热带,可能是源头,于是明白“孔雀”可能是借词, “孔”加“鸟”或“雀”(类别词),这和beer被翻译为啤(beer记音)酒是一样的。由于学过上古音,进一步确定“孔”还有一个变体“凰”*gwang,南亚语南谦话称kvaŋ,读音也非常相似。李零先生曾指出在上古早期铭刻中经常出现“凤”,但“凤凰”一般不一起出现。由此可见,那就是“凤”可能有另外一个来源,通过与周边语言的比较分析,本书认为,凤(*prəm)是借来自印度的barham“孔雀”。
本书还尝试对“陛下”、“扁鹊”等上古中国经典概念的语源展开分析,认为分别就是印度伊朗语pesh-gāh、pâlaka“王”和bhishag“医生”的音译形式。
观点和方法创新
《上古中国的语词、知识和思想》这本书的方法论基础之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音类型学理论,通过语音演变规则建立发音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语词之间的关联。如根据软腭音和唇音在钝音前面存在相互演变,我们认为南方方言常见的第三人称代词“渠”是来自于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夫”。“太阳之下,并无新事”,许多后来突然出现的语词有时可能就是原有的词语仅仅发生了音变所致。通过语音演变的规则,甚至可以走得更远,重建汉语与周边亲属语言更早的共同祖语(proto-language)。这也是我现在的学术兴趣之一。
这本书的另一个方法论基础是语言接触和族群互动理论。相对于发生过的历史真实而言,历史记载有时会显得比较零碎,但是如果结合华夏边缘的语言来返观上古中国的许多特殊的语词,可能会发现这些特殊语词背后隐藏着华夏与四夷之间的族群互动和文明互鉴的线索。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温州大学学术定级:A
作者简介
叶晓锋,现为温州大学副教授。温州乐清人,1981年3月出生。2011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主持国家项目一项:《丝绸之路沿线语言比较视野中的上古汉语词汇研究》(批准号:17BYY138)
代表论文:
《从丝绸之路语言接触的角度看先秦部分医学词语的来源——以“扁鹊”、“痹”、“达”等词语为例》,《民族语文》,2018年第1期。
《匈奴语言及族源新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华佗与梵文vaidya“医生”:以佛教传入东汉为线索》,《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21年,第5期。
《中古梵僧入唐与复数标记“们”的产生》,《民族语文》,2020年,第2期。(与陈永霖合作,第二作者兼通讯作者)
Copyright©2015 温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南校区行政楼715B室
邮编:325035 电话:0577-86599893
Email:wzukyc@w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