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名称: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授予单位:教育部
奖励等级:三等奖
主要作者:王志强
奖项类别:著作论文类
学科门类:教育学
成果简介
过去三十年来,创新系统的演化从最初单向度的线性模式转为非线性模式,创新的集群效应则在现实层面为大学构建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功能提供了新的路径,特别是随着创新主体之间合作规模的扩大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创新集群的出现表明了创新系统内不同机构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增加,而大学在创新集群中则体现出了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区域创新网络形式存在的特征。这种复杂漫长的演化过程不仅促成了充满动态性、开放式、协作式的创新网络的形成,同时也建构了知识社会中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创新的新形态。对我国的大学来讲,自身的变革路径将以文化的形塑、市场的参与、制度的建构为核心,以鼓励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大学精神建构自身在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关键性制度主体功能。
篇章结构
《论大学在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及其实现路径》通过历史研究、制度研究、关联性研究、案例研究等多个视角,全面地展现了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演进过程中制度性主体功能的确立。该成果也是教育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大胆尝试,从创新进程的脉络梳理了一国高等教育机构主体地位的形成以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机制。成果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的制度性主体及其内在关联机制、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变革等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主要内容
本成果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框架,其主体是由高等教育机构、产业部门、政府部门、独立研发机构等构成,各主体之间的关联度由资源投入、制度环境、关联机制、核心价值、扩散效应影响,从而整合了从传统的创新投入/产出指标到研发线性模式在内的一系列要素。这些要素自身功能的体现及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动态化的国家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高等教育机构、产业部门、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等不同功能和社会责任的制度性主体间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网络促进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内部演进。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要素之一,研究型大学发挥了创新系统中其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研究型大学在现代工业化国家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它是“基于知识的经济”中创新活动的源泉,是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且富有创造性的人才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中各种创新成果的思想和方法来源。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体现出了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区域创新网络形式存在的特征。
观点和方法创新
本成果的研究内容首先在理论层面进行创新,继而为我国在实践层面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通过研究大学作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制度性主体及其功能变革,为我国不同区域中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部主体间的协同互动提供具体的实践路径。本成果还深入研究了大学-产业部门之间建立知识-技术合作网络的不同路径,为提升我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关联质量和以大学为核心的合作创新网络提供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成果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要成果,发表于教育学权威期刊《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认为“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及其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对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赵中建认为该书“对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创新精神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完整的论述,较为全面而又深入地展现了美国大学的创新史”。
作者简介
王志强,教育学博士,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荣誉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创业教育、美国高等教育史、大学制度伦理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浙江省哲社重大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浙江省人文社科重大攻关汁划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先后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欧盟国家创新政策热点问题研究》《理念.结构.功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变革》等著作多部。研究成果获第七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十八届和第十九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
Copyright©2015 温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南校区行政楼715B室
邮编:325035 电话:0577-86599893
Email:wzukyc@w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