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名称: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授予单位:教育部
奖励等级:三等奖
主要作者:王小盾
奖项类别:著作论文类
学科门类:交叉学科
篇章结构
全文分五个小节,依次为:(一)上古中国人如何认识听觉和用耳;(二)从“风”“气”概念看上古人的听觉知识系统;(三)“风”“气”概念的实践基础和相关理论;(四)两个知识系统的关联及其理论升华;(五)结语:关于“音乐”和“律”的起源。
主要内容
文章从声音史的角度讨论音乐的产生,亦即讨论中国音乐史知识体系的生成。它认为:上古中国人所建立的听觉知识系统以“风”“气”为核心概念,在以耳听风、以音律察气等仪式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音乐学和历律学范畴,以及以“心斋”“听道”为标志的用耳哲学。
观点和方法创新
(一)早期音乐有过“风”“律”“音”“乐”等四种形态。“风”是“太一”的表现,“律”是“度量”的表现。人为的声音出现在“律”和“音”的阶段,所以,音乐的初始本质是由“律”和“音”来体现的。(二)音乐起源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步,在模仿大自然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对自然音响加以认识和选择的过程中,产生“律”;第二步,在尝试建立律体系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人工音响系统化的过程中,产生有组织的“音”;第三步,在祭典中,也就是在各项仪式活动中,为了同体态相配合,增加旋律、节奏等要素而产生“乐”。历律学理论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乐论的核心?乃因为它有这有这样的初始本质。(三)据此可以理解中国音乐理论的基因,理解它的影响。比如,古代文献学家之所以只把“辨律吕、明雅乐者”视为“乐”,乃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律是“乐”的本质。中国音乐之所以有轻节奏、轻旋律而重音高的传统,原因在于,它经历了重视音高标准的“律”的阶段。中国音乐理论之所以强调“平和”与“雅正”,乃因为最初的声音实践注重感官对自然法则的服从。另外,音乐理论的神秘主义,乃来源于“天人合一”的音乐实践。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获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基础理论研究类”二等奖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另据“中国知网”显示已被引用25次。
作者简介
王小盾,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从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经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次、二等奖2次、国家教育部优秀著作三等奖3次以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1次、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2次。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中国早期文化研究和东亚汉文献研究。
Copyright©2015 温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南校区行政楼715B室
邮编:325035 电话:0577-86599893
Email:wzukyc@wzu.edu.cn